论语读后感5000字跪求论语读后感!不要给我发什么于丹的论语心得,我这是作业,要交的!字数越多越好,最好是分篇的!谢谢!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1 14:15:43
论语读后感5000字跪求论语读后感!不要给我发什么于丹的论语心得,我这是作业,要交的!字数越多越好,最好是分篇的!谢谢!

论语读后感5000字跪求论语读后感!不要给我发什么于丹的论语心得,我这是作业,要交的!字数越多越好,最好是分篇的!谢谢!
论语读后感5000字
跪求论语读后感!不要给我发什么于丹的论语心得,我这是作业,要交的!字数越多越好,最好是分篇的!谢谢!

论语读后感5000字跪求论语读后感!不要给我发什么于丹的论语心得,我这是作业,要交的!字数越多越好,最好是分篇的!谢谢!
以前刚读《论语》的时候,最喜欢最后一句,前面其他的几句都忽略掉了.后来渐渐的发现,其实算算看,从“志于学”,到“而立”,到“不惑”,在真实修养上,都非常不容易的事.当然,最喜欢的,还是最后这句,“从心所欲,不逾矩”.
  庄子里有一这样段:惠施说有个大树很大,但是什么用也没有,说庄子的学说就是这样,不被世人所容纳.庄子说,你有这样的大树,“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庄子的文辞非常美,可是仔细一想就会知道,这段话,本身就像惠施的批评一样,大而无用.为什么这样说?你看,树可以找得到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其实严格来说,树都很难找到这样的环境——人能吗?谁能离开其他的人独自生活?谁也不能,就像电影《东方不败》说得那样,令狐冲要退出江湖,任我行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能逃到哪里副去?”(注1)
  向往自由是人的本性,但是现实的社会又充满种种有形的无形的规矩,让人不能逾越,比如各种法律、风俗、礼数等等,这固然是社会所必须,但确实又让人感到约束,于是生活中总有许多想做的事而不能做,想说的话而不能说,这也是人生的一种痛苦吧.
  对于这样的种种有形的无形的规矩,有几种态度.硬是反抗,是一种,比如像有一句话说“不自由,毋宁死”就有抗的味道.再一种就是屈从,彻底放弃自我,完全随顺社会.再有一种就是逃避,比如陶渊明似的形形色色的隐士.
  浩然觉得这几种态度都不如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境界高妙.孔子人这句话,实在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值得向往.因为他既成就了内心的自由,又不违背世俗的规矩.
  (二)
  这句话也是许多艺术门类的高妙的境界.
  拿围棋来说吧:初学围棋,一定要学定式,要背、要记各种变化,但围棋手无不向往“行云流水”的境界,可是,新手却只能老老实实地用定式来应对种种变化.
  但一个新手渐渐成了高手的时候,他可能有一天就开始自创新招了,开始不走定式了,可能一开局就往天元随手下一子呢.对于对手的招式,他不会背定式去应对了,他会分析这棋到底是怎么回事,然后决定下在什么地方.这时,他会觉得棋怎么下都可以,于是很可能走出许多定式上所没有的东西,让人大吃一惊.这时他就能体会出行云流水的意境,也能享受从心所欲的快乐.
  但是这个高手继续成长,也许有一天,又到另一境界:下棋时,依旧是从心所欲、见招拆招、行云流水,但是应对的招数,在别人眼里,就是某定式中的招数——而他自己却浑然不觉,早已忘了定式.这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再比如,初学琴的人一定要练习种种姿势,种种指法,这令初学者非常痛苦.但是真正的大师在弹琴的时候,会时刻留心指法或姿势之类的规矩吗?他只是全身心投入到曲子里,享受音乐的美妙之旅了.但是,从别人的眼睛来看,他的指法不会错,姿势也不会错.这也是“从心所欲不逾”的表现吧.
  子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这是孔子在论孝道,关于孝道,在论语里是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孝道也占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论语里有很多处都在讲孝道,什么“父母在,不远游了”、什么“三年改父之道,可谓孝矣了.”
  朋友,你发现没有:中国古语说“父慈子孝”,为什么在论语里,只看到关于子孝的讨论,却看不到关于父爱、母爱的内容?你看吧,一句你都找不到啊.
  为什么孔子只提子孝而不提父慈?我的理解是,父母爱子女是天性,不须要提.尤其中国的父母,对子女更是爱的深,只是他们很少直白的表达出来而已.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当我真正体会到父母之爱的时候,我已经二十四、五岁了.记得再那以前,我的父母对我的生活处处操心,象其他父母一样,这种操心往往太过份了.我反而觉应自由受到了干涉,就像其他大多数的子女一样,甚至对父母有一种反感.
  所以论语也没有关于父母之爱的讲述,实属正常,因为实在没有必要去讲.须要讲的是对孝的提醒,为什么呢?因为“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你看,就拿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这好像是在说费话,子女怎么会不知道父母的年龄?那你可是试试,走在大街上,随便问一个人,你家孩子多大了?他一定会给你一个精确到月份的答案,但是你问问年青的人,他的父母多大?是哪一年生的?你自己看看有几个能答上来的?
  父母之年实际是代表了子女对父母关心多少的问题.
  检讨一下吧,父母那样的关心我们,而我们对父母的关心有多少?知道父母是哪年生的吗?知道他们喜欢吃什么吗?知道他们爱看什么样的节目吗?知道父母内心中的希望吗?
  论语里说,孝是仁之本,而孝,首先是要去了解、去关心自己的老父老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