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低年级数学课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0 16:57:22
如何上好低年级数学课

如何上好低年级数学课
如何上好低年级数学课

如何上好低年级数学课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俗话说:“播种习性,收获行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
在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就意味着在学习中掌握了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意味着可以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只把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能作为自己的任务,而更应注重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使其成为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受益人.这就要求我们从娃娃抓起,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精心备课1、做好“三读”即读课标、读教师用书、读教材
首先明确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重要的学习方式:模仿与记忆(教师该传授的要传授比如“÷”就别让学生猜是什么了)动手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做到心中有数该用什么方式就用什么方式.数学教学活动:以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前提,教师作为其中的一员同学生一起学习,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与合作者.教师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历程,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关注学习水平,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教学技术:科学合理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适用的传统教学手段如:口算卡片、小黑板、自画情境图等.对于这六大基本理念时时去品读.
其次,明确各学段目标: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的目标.富有个性魅力的教师如同一种粘合剂,能将每个学生紧紧地凝聚在他的周围;富有魅力的教师能以独特的教育风格,使学生迷恋而爱听他的教诲对教师来讲,课堂便是“战场”,不打无准备之战,应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吃透教材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课堂教学要想有较大的收获,必须深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重难点,做好引导,充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长期以来,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完成这个任务,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惟一目的.传统教学导致了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被扼杀.实施素质教育,教师的主要任务应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因而,我们的教师要善于转变任务.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循循善诱,传道解惑;为每一个学生获取知识、发挥智慧与才能创造条件和机会.
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障碍.2.
课前了解学生
研究学生的知识现状要了解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现状,这对备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起始阶段,即新生的入学阶段,在数学方面的知识基础差异很大,对各部分知识掌握的程度也不同,这对以后的数学学习有重要影响.教师应把学生以前的学习情况进行一次调查,对每位学生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个综合研究,然后仔细分析,记录下来,为今后的教学设计打下基础.在平时的每次单元检查后,也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法,普遍问题要重点指导,个别问题要个别辅导.
在具体备课时,还要注意了解学生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状况.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称为表层知识,另一个称为深层知识.表层知识包括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等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深层知识主要指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表层知识是深层知识的基础,是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的,教材中明确给出的,以及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知识.学生只有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在掌握和理解了一定的表层知识后,才能进一步的学习和领悟相关的深层知识.深层知识蕴含于表层知识之中,是数学的精髓,它支撑和统帅着表层知识.教师必须在讲授表层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渗透相关的深层知识,让学生在掌握表层知识的同时,领悟到深层知识,才能使学生的表层知识达到一个质的“飞跃”,从而使数学教学超脱“题海”之苦,使其更富有朝气和创造性.
三、创设情境,以“趣”激情.1、创设动画、故事情境.
“实验”教材中鲜艳、生动的图画,使学生仿佛进入了童话世界.但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缺乏持久性,如果课堂上一味看静态的画面,很快就会兴趣索然.为克服这一缺点,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动画、故事相结合的方式,创设情境.2、创设生活情境
实验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数学生活化.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创设情境,从而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指导他们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要灵活地使用教材,善于把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我们的数学知识.同时,以发展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能力.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以实现数学教学的生活化.3、创设问题情境,启发思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的目的在于引发学生思考.
因此在低年级就要放手让学生去猜想、去质疑、去讨论、发表不同的意见,给每个同学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通过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从而使学生之间相互启迪,从一定程度上提高思维的深刻性.4、创设问题情境,启发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的目的在于引发学生思考.
因此在低年级就要放手让学生去猜想、去质疑、去讨论、发表不同的意见,给每个同学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通过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从而使学生之间相互启迪,从一定程度上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数学教师,必须以爱来对待每位学生,还应有高深的数学造诣.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许多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生活,因此,要使生活更加和谐,让学生学好数学是必不可少的.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是学生有较高的积极性,教师有良好的引导水平.
总之,教师只有尊重和信任学生,才能摆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组织形式.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使每位学生都能适得其所地得到发展,让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实现,使课堂成为现实社会中一个真实知识的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方法进行教学,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如何上数学课,对于每一位小学数学老师来说,都有自己的经验和办法。但是,如何上好每堂数学课,使学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提高数学成绩,这就不仅需要我们备课精心设计,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精益求精,下面我就小学数学备课和教学谈几点意见:

  ( 一) 备课

  一、准备阶段

  1、了解学生,分析学生。教师要分析学生的生活习惯,家庭自然状况,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性格、朋友关系和爱好,身体状况等,这样才能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认识学生。并通过观察和了解,认真的加以分析、比较,归纳出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特点、行为习惯的特点。这是创造适合学生最优发展教育的出发点。

  2、发现问题,掌握问题。教师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和分析,从中发现问题,掌握学生阶段性的和暂时性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从而能够把握学生某一阶段和某一时期、甚至某一时刻的兴奋中心和兴奋点。经常与学生交流,从学生中掌握第一手材料。做到勤学、勤问、勤走、勤看、勤想,这样才能设计出最佳的合适的教育方法。这是创造适合学生最优发展教育的基础。

  二、备课阶段

  1、要备起点。所谓起点,就是新知识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生长点。起点要合适,采有利于促进知识迁移,学生才能学,才肯学。起点过低,学生没兴趣,不愿学;起点过高,学生又听不懂,不能学。

  2、要备重点。重点往往是新知识的起点和主体部分。备课时要突出重点。一节课内,首先要在时间上保证重点内容重点讲,要紧紧围绕重点,以它为中心,辅以知识讲练,引导启发学生加强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做到心中有重点,讲中出重点,才能使整个一堂课有个灵魂。

  3、要备难点。所谓难点,即数学中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难点和重点有时是一致的。备课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一定要注重分析,认真研究,抓住关键,突破难点。

  4、要备交点。即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数学知识本身系统性很强,章节、例题、习题中都有密切的联系,要真正搞懂新旧知识的交点,才能把知识融会贯通,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学生才能举一反三,更有利于灵活地运用知识。

  5、要备疑点。即学生易混、易错的知识点。备课时要结合学生的基础及实际能力,找准疑点,充分准备。

  (二)教学

  1、教学要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要求创设生活情境,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积淀,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情境的创设,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可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去经历,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2、教师在课堂上要提出富有挑战性的、可引发思维的问题,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力得以开发,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陶冶,个性得以张扬。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必须要与学生原有的认识有较高水平,引起思维的碰撞。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会想,这些内容与前面学习的内容有何联系?这样能够促使学生紧张、内在的智力活动,去思考、去联想,也就是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学生的探索欲望才能有效的生成。

  3、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新课程提倡在课堂上,生与生师与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老师的教学活动过程大致是:①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完善课程设计,积累教育素材,提高教育水平;②引导、布置探索内容,参与讨论;③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④完善评价体系和实施评价。在这过程中,数学教育从“文本教学”回归到“人本教育”,老师不再是真理的化身、绝对的权威,而是学生的朋友和伙伴。老师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一方面要“尊重”、“保护”、“关爱”学生,另一方面又要 “激励”、“发展”学生。老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

  4、课堂上应多讨论、合作、交流讨论、合作是学生商讨、分工完成学习任务的手段,而交流则促进学生智慧(成果)共享。课堂上的讨论、交流、合作首先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主,自信和学习的主动性,许多平时内向、不善言辞的同学也会活跃起来,勇于发表个人见解,学生个性得到张扬;其次,有利于创造自由、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思维的伸展,这也是愉快学习的一种形式;最后有利于学生培养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5、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使学生真正得到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如何让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得到发展。但有些课表面上进行得很顺,有问有答、有说有笑,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整节课也让人找不出多少毛病,但总让人觉得缺乏交流,缺乏实质性的碰撞,没有鲜活的生命感受。富有个性的过程是不断生成新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脑子里有问题,再去思考,这就是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有些时候,教师不应唱独角戏,把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占去了,学生没有探索、独立思考及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因而提不出问题,更不能产生思维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