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勤与嬉为题写一篇文章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12:38:47
以勤与嬉为题写一篇文章

以勤与嬉为题写一篇文章
以勤与嬉为题写一篇文章

以勤与嬉为题写一篇文章
勤与嬉
勤与嬉是两种相反的生活态度,它们带来的结果截然相反:勤奋努力者,往往取得成功,沉溺玩乐者,则很难有成就,甚至会走向悲惨的下场.
古人云:“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这话实在有道理.确实,一个人只有肯努力,肯勤奋,才会取得成功;相反的,如果一心沉迷于娱乐,无心学习,那么就会整天无所事事,虚度光阴,走向失败!
大凡学业事业有成的名人,都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勤奋努力.
“钟情于书”的大学者钱钟书被称为民国第一才子,他学贯中西,思维深刻,反应敏捷,其博学的程度,让人惊叹.曾有外国记者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简直把钱锺书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钱钟书的学问,固然和他的天赋有关,但是更和他的超常勤奋有关.他说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关门读书,不愿去拜访别人,也不喜欢别人来拜访,他曾说:“即使司马迁、韩愈住隔壁,也恕不奉访!”他父亲曾写信命他去拜访章士钊,他也懒得理会,无动于衷.
持之以恒的勤奋,造就了近乎神话的民国第一才子钱钟书,钱钟书的天资禀赋不容否认,可是如果没有他超常的勤奋,他可能也就像仲永一样“泯然于众人”,他的成就再一次雄辩地说明:勤奋,唯有勤奋,才是天才的真正必要条件.
鲁迅先生说过:“我把别人喝咖啡、上茶馆的功夫都用在了学习上”,可见 鲁迅先生之所以能成为文学大师,也是与他的严谨治学,勤学精进分不开的;美国泳坛名将菲尔普斯,一年365天,只有几天休息,其他时间全部在刻苦训练,所以才有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夺得八金的辉煌-------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要想学业事业有成,就必须付出持之以恒的勤奋努力.
相反,如果一个人沉迷于玩乐,虚度光阴,那就很难有成就,甚至会走向悲惨的下场.
商纣王本来是一个聪明人,但在晚年的时候,在艳如桃花,妖媚动人的妲己陪伴下,建酒池肉林,纵情声色,过着荒淫无度的生活,整天不务正事,最后使商朝走向了灭亡.
纣王的荒淫使商朝毁灭了,他本人也成为了暴君的代名词,酒池肉林则成为最为奢侈的生活的比喻,成为了后代君王引以为戒的教训.
纵观历史,因为玩乐而葬送前途的人又何止纣王一个,夏朝的暴君桀,骄奢淫逸,生活腐化,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建造倾宫、瑶台,又从各地搜罗美女充填后宫,后来在征伐有施氏时得了美女妺喜,回国后,昼夜与妹喜及宫女饮酒作乐,导致四方诸侯纷纷背叛,夏朝迅速走向灭亡;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乱点烽火,导至西周的灭亡,给后人留下无穷思索.
勤与嬉,带来的结果可以说是有天壤之别,我们在生活中唯有选择勤,拒绝沉迷于玩乐,才可能取得成功,否则往往就会陷于失败.
(我原创的,祝一切顺心如意!)

【秋雪湖浅见:
1 可以写议论文。确立一个中心论点,搜索勤与嬉的实例,引用名言,对比着写,突出“勤”的重要性】
2 可以写记叙文。结合自己曾经的生活经历 ,悟出勤奋的真谛。】
下面附几篇文章,供参考。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是韩愈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为人处事只要肯努力,肯勤奋,就一定会取得成功;相反的,我们一心沉迷于网络游戏,无心学习,那么只会处于低潮...

全部展开

【秋雪湖浅见:
1 可以写议论文。确立一个中心论点,搜索勤与嬉的实例,引用名言,对比着写,突出“勤”的重要性】
2 可以写记叙文。结合自己曾经的生活经历 ,悟出勤奋的真谛。】
下面附几篇文章,供参考。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是韩愈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为人处事只要肯努力,肯勤奋,就一定会取得成功;相反的,我们一心沉迷于网络游戏,无心学习,那么只会处于低潮,走向失败!
勤的滋味
记得那年的暑假,我早早地做完了暑假作业,就去玩了。因为我的作业正确率很高,于是爸爸就同意我去参加游泳班了,我开心极了!由于我游泳的功底还不错,所以我就报名参加了自由泳提高班,我的进步十分地大,练习基本的动作两三天以后,就可以开始游了,我还没十天就学会了自由泳,我在水里无忧无虑地游着,没有任何的烦恼,好像回到了金色的童年。
嬉的苦恼
去年的暑假,我为了要学习仰泳,而拼命地做作业,结果自己累倒了。我再也没有那样拼命地做作业了。而是一天只做一样作业的四分之一。而且做出来的作业错误百出,字也不好看,而且天天上网,一玩起游戏来,就是四五个小时,也不帮妈妈做家务,只是偶尔去朋友家串门,时而出动做运动、晒太阳、浇花也成为了惯例。只有电视不经常看了。
勤与嬉,天差地别!只有选择勤,才能走向成功,否则只能通往失败!
http://qzyz04015.blog.163.com/blog/static/13158792520091014271645/

近读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的《进学解》一文,为其开篇的一句至理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所深有感触,反复品之、嚼之,乃有极为现实的、时代的意义。对于自己在人生旅途和开创事业的过程中亦有不可估量的指导作用。
这篇《进学解》是韩愈在唐宪宗元和七年再度降为国子博士后所写的。文中含蓄地讽刺了当权者的不公与不明,抒发了作者长期不受重用反遭贬斥的愤懑情绪。但其总结了前人和自己关于治学、修行的经验,提出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哲理。这句话的本意是,学业靠勤奋而精进,因嬉游而荒废;德行靠深思熟虑而成就,因随俗而毁败。也可解释为,学业事业要有持之以恒、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才能不断进步,却会因为游戏、玩耍而荒废;高尚成功的德行要经严密的思考才能修成,却因为随波逐流而被毁失。
古今中外的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当年东汉王朝时,洛阳和长安是个繁华的都市,城里的王公贵族过的是骄奢淫逸的生活。但是张衡担任太史令负责观察天文,勤奋努力,经过深思熟虑,反复实践,科学论证,终于发明了地动仪,开创了监测地震科学史上的先例,在我国科技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业绩,而那些曾经取笑他的王公贵族却只是肉食之徒、碌碌无为之辈。鲁迅先生之所以能成为文学大师、革命的先驱,也是与他的严谨治学、勤学精进分不开的,他曾经说过:“我是把别人喝咖啡、上茶馆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在当时,假如鲁迅先生也是同其他风流倜傥的上流人物一样过着那种花天酒地、声色犬马的生活,而虚度光阴,那么他不可能成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文学家。美国著名的具有卓越才华的最受人们欢迎和爱戴的林肯总统在特别艰难的求学过程中,逐步养成了人类最为珍贵的特质,那就是“对知识的热爱和对学问的渴求”。在他的人生历程中,刻苦勤奋地阅读始终是他生命中的最爱。他把圣经和伊索寓言等书籍视为无价之宝,放在伸手可及的地方,随时拿来仔细地、反复地精读。林肯由一个贫穷的孩子成长为统率美国的政治家,这也得益于他对学习知识和政治事业的孜孜不倦的追求,直到他生命停止的那一刻,他从来没有放弃过,也没有虚度过。这些先人们的可贵精神应成为我们今天学习的好榜样。
时下,我们身处经济社会大发展的时代,社会生产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种形式的生活方式正逐步在社会上发生变化。很多人不是致力于学业和事业上精益求精,而是热衷于灯红酒绿、声色犬马之中,把大量的时间耗费在歌舞厅、KTV包厢、茶庄、酒吧内面,甚至常常陶醉在美女、美酒、赌博等之中,不能自拔,荒废了自己的青春、放弃了对学习、事业的追求,以至于玩物丧志,不思进取,自甘堕落,自暴自弃。笔者自觉得人生短暂、光阴荏苒,稍纵即逝。所以特别珍惜有限的时光。旧人云:“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常常以这样的古训警醒自己,不断鞭策自己,使自己不断地攀登上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人生理想的追求。特别是现在,已属“奔三”的青年一代,如何在风生水起的律师业大潮中勇立潮头,奋勇前进,正是我们这些弄潮儿所要面临的人生抉择。
http://www.66law.cn/domainblog/15743.aspx

学习是一件乐事,也是一件苦事。大凡学业有成的名家学者,在谈到自己读书治学
的成功之道时,无一不提及勤奋二字。对于求学之初的青少年朋友,勤奋努力,尤为难
能可贵。许多大科学家的成功史,有力地证明了这样一个真理: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
辛劳一分收获。
 
李星学:以勤补拙,持之以恒
李星学是我国知名的古植物学家和地层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曾在《自述》中
写道:“我这个人其实并不聪明,学识也不在一般人之上,之所以大半生还能做些工作,
多少是由于始终铭记着前辈教诲的这样一句话:勤奋的人虽然不一定都会成功,但成功
的人没有一个不是勤奋的。我深深感到:勤奋是做学问和立身之本。”
李星学小时智力并不超常,上学又比一般人晚,初中时他的同班同学都要比他小二
三岁,学习成绩却多在他之上。李星学初中时语文基础比较差,上高中时,他便下决心
把语文成绩追上去。为了做到这一点,他除了课堂的正规学习和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以
外,还利用寒暑假大量阅读中外小说、古文,特别注意文章中的章法结构和对问题的分
析与论证,他还持之以恒地写日记。由于他的勤奋努力,仅仅两年功夫,他的语文表达
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语文成绩也后来居上,名列前茅。
李星学高中毕业之际,正值七七事变。激于爱国热情,他参加了当时湖南省主席张
治中领导的、以促进全民抗战为宗旨的“湖南省民众训练班”,在家乡农村干了半年宣
传抗日、保家卫国的民训工作,学业有所荒疏,以至于在1938年参加的全国大学联合招
生的统考中,名落孙山。他的一位中学老师却开导他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勤奋努
力,总有成功之日。于是,李星学决定留在他长沙叔叔家里继续温习功课。为勉励自己,
他把自己的卧室命名为“三三斋”,把条幅贴在门后。他所坚守的“三三”,第一个三
是“三抓”:即数理化抓基础;语文、英语抓训练;其他抓要点。第二个三是“三不”:
不逛街、不会友、不贪睡。他就这样闭门苦读数月,后来在同济、金陵等大学招生中,
屡试不爽。
在李星学看来,学习和治学光有勤奋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持之以恒才有效益。李星
学是在国内完成学业的,他在中学、大学时只学过英语。建国前后的一段时间里,他利
用上夜校和速成班,将俄语的基本发音和语法断断续续地学过一年。在平时工作之余,
李星学又忙里偷闲地跟留学德国的导师粗学了一些德语。60年代初,研究所为研究生开
办了一个法语学习班,他又从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参加了学习班。当时学习班中,就
数他年岁最大,已经40多岁了,他们都认为李星学学不长久的。但他令人吃惊的是没有
丝毫的懈怠。他除了坚持每周坚持三小时听课外,还充分利用早晚空闲时问背单词,记
课文,做练习,从未间断。四个月后,能一直坚持下来的只有七八个人,最后的结业考
试中,李星学得到了较好的成绩,这是他学习持之以恒的结果。现在,他除了掌握英语
外,也能阅读俄、德、法语的专业文献资料。李星学在《自述》中深有感慨他说:“如
果当年学外语稍有犹豫,或缺乏持之以恒的勤奋精神,就不可能取得这点小小的成绩”。
 
贾兰坡:勤奋严谨,苦钻苦学
贾兰坡是国际知名的考古学家、地质学家。1935年年仅26岁的他便接替因发现第一
个北京人头盖骨而闻名的裴文中先生,主持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发掘工作,并获得重要
发现。他的研究成果也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50年代后,贾兰坡先后组织并参
加了一系列古人类、古文化遗址的发掘。80年代他提出的中国、东北亚及北美的细石器
可能起源于华北的学说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瞩目。
贾兰坡的经历极富戏剧性。他是一位没有上过大学的中科院院士,靠的是勤奋自学、
苦钻苦学。贾兰坡小时候上过私塾,并陆陆续续地上完了高中。高中毕业后一时没有找
到合适的工作,于是他便经常去北京图书馆看书,刚开始的时候,他看书也没有什么计
划,也没有什么规律,逮住什么就看什么。后来,随着阅读面的扩大和加深,他开始对
有关科学、旅行的杂志和书籍越来越感兴趣。他也开始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对所看
过的书都认真作了笔记,不知不觉中,一年读下来之后真学到了不少知识。说来也真凑
巧,贾兰坡的一个表弟认识斐文中,而此人因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而闻名海内外。
他表弟从斐先生口中得知中国地质调查研究所正在招考练习生,并将这一消息告诉了贾
兰坡。贾兰坡在北京图书馆自学的知识帮了他的大忙,他得以顺利通过考试进入了中国
地质调查研究所,被分配到新生代研究室做练习生,从此,贾兰坡便走向了古人类学的
研究道路。不久,贾兰坡被安排到周口店协助斐文中继续挖掘周口店北京人文化遗址。
贾兰坡是一个十分好学和勤奋的人。到周口店北京人文化遗址后,他很快对自己的
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向书本学习,向身边的人求教,很快便
有了自己对古人类学的认识和见解。由于工作勤奋出色,不久他便由练习生升到练习员,
到抗战前,被报批为相当于副研究员的职位,他已经是这方面的专家。这对于没有上过
大学的贾兰坡来说,是相当的不容易的了。所以,贾兰坡在《自述》中写到:“我自认
是一个工作勤奋、治学严谨的人,虽未上过大学,亦未到国外留学,但由于能够持续不
断地苦钻苦学,数十年来,积累了大量的科学资料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从30年代起,便
孜孜不倦地从事研究和著述,对我国的地质、古生物、古人类和考古工作,作出了应有
的贡献。不管处境多么困难,总能坚持学习,坚持工作。”贾兰坡虽已年逾古稀,但仍
是老骥伏枥,著书立说,辛勤耕耘。
 
陈景润:锲而不舍,终身以之
陈景润可以说是位家喻户晓的数学家,这一方面在于他在解密哥德巴赫猜想上所作
出的重大贡献,另一方面,在于他勤奋治学、锲而不舍、终身以之的精神。
少年时代的陈景润沉默寡言,大人们都认定这个孩子将来不会有大出息。幸运的是,
他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难为他,他们只希望瘦弱的他能顺利长大成人,并掌握一技之长,
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陈景润在战乱中默默无闻地读完了小学、初中。他13岁那年,
母亲去世了,这个打击使得沉默少言的陈景润更加勤奋。
1948年2月,陈景润进入福州英华中学,他十分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更
加勤奋地埋头于他的数学世界,对于穿着和生活却心不在焉,他经常穿一身不合体的粗
布旧衣穿行于校园里,而全然不理会他人异样的目光。对于数学、物理、化学的概念、
公式、定理却专心致志。有一次,班里同学向他请教一个化学问题,陈景润随手将其写
在纸上,并告诉同学在书上某一页上有类似例题,同学将信将疑,翻开课本,果不其然。
令人惊讶不已的是,他竟然当着同学的面能把一本化学书全部背诵下来。
当时陈景润的班主任是留英博士沈元。陈景润第一次从他那里听说哥德巴赫猜想,
陈景润从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在恩师华罗庚的帮助下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在这里,他如鱼得水,更加潜心于数学王国。经过10年的准备和积累,陈景润开始向哥
德巴赫猜想进军,夜以继日地研究,一张张演算的稿纸像雪片一样飘落下来,积在楼板
上厚厚的一层。严重的喉头炎、结核病折磨着他,他咳嗽、腹痛,严重的腹膜结核使他
几年腹水,医生几次断定他活不长,然而,对科学执著追求的精神支撑着他奇迹般从死
神手中又挺了过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坚强而又执著的陈景润艰难地跋涉着。他终
于做出了(1+2)的辉煌成果。
 
路甬祥:“靠的仅仅是勤奋和持之以恒”
1981年5月,路甬祥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获得工程科学博士学位。这是中国开放后
联邦德国授予中国公民的第一个工程科学博士学位。当时有德国记者问他:为什么能在
短短两年时间里获得如此重要成果。他的回答是:“我天分平平,靠的仅仅是勤奋和持
之以恒。”
1949年、年仅7岁的路甬祥已上小学三年级,当时的“五爱”教育,党号召向科学
技术进军,以及医生家庭崇尚知识、笃信科学的氛围等,均对他少年时代的志趣和理想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56年,路甬祥因成绩优异被保送直升宁波二中高中部。当年暑假,
因无升学考试之虑,路甬祥读了许多科学家、名人如居里夫人、齐奥可夫斯基、爱因斯
坦、冯·卡门等的传记和文学作品,苏步青、钱学森的事迹也使他感动不已,立志奋发
努力,将来在科学技术上有所作为,对祖国有所贡献。1959年路甬祥考入浙江大学机械
系,“求是”校风和老和山下宁静的学习环境以及图书馆丰富的馆藏使他获益匪浅。他
学习十分勤奋刻苦,选修了许多外系的课程,阅读了许多参考文献和期刊,并做了大量
的读书札记和卡片,逐步养成了科学的工作方法,五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1979年,路甬祥获联邦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赴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液压气动研究所从
事研究工作。在德国教授巴克的指导下,他选择了既是学科前沿,又能在回国后付诸工
业应用的“电液比例流量插装阀性能的优化”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路甬祥仔细查阅、
分析了该所几位博士的论文和国际上公开发表的技术文献,并采用控制理论和流体力学
基础进行了分析和计算机仿真,力求寻找工作原理和结构上的突破。他经过四个多月日
日夜夜的分析、仿真,完成了“内含流量——力反馈的插装式电液先导控制原理”论文。
巴克教授建议他在申请专利的同时进行实验研究验证,并成功地得到了证实。后来,路
甬祥又转向流体传动与控制方面的研究,并陆续在德、美、欧专利局登记了五项专利,
引起了液压界的高度注意。
路甬祥现在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在《自述》中写道:“就我自
身治学和工作而言,仅仅是理想、勤奋与持之以恒。”

http://www.tianyabook.com/zhexue/pandengshushan/004.htm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