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著名的少数民族人的名字,要上十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5 03:58:36
古代著名的少数民族人的名字,要上十位

古代著名的少数民族人的名字,要上十位
古代著名的少数民族人的名字,要上十位

古代著名的少数民族人的名字,要上十位
黄 道 婆 , 元 代 棉 纺 织 家 . 又 名 黄 婆 . 松 江 乌 泥 泾 镇 ( 今 上 海 县 华 泾 镇 ) 人 . 出 身 贫 苦 , 少 年 受 封 建 家 庭 压 迫 流 落 崖 州 ( 今 海 南 岛 ) , 以 道 观 为 家 , 劳 动 、 生 活 在 黎 族 姐 妹 中 , 并 学 会 运 用 制 棉 工 具 和 织 崖 州 被 的 方 法 . 元 代 元 贞 年 间 (1295 — 1296) 重 返 故 乡 , 在 松 江 府 以 东 的 乌 泥 泾 镇 , 教 人 制 棉 , 传 授 和 推 广 “ 捍 ( 搅 车 , 即 轧 棉 机 ) 、 弹 ( 弹 棉 弓 ) 、 纺 ( 纺 车 ) 、 织 ( 织 机 ) 之 具 和 “ 错 纱 配 色 , 综 线 挈 花 ” 等 织 造 技 术 . 她 所 织 的 被 褥 巾 带 , 其 上 折 枝 团 凤 棋 局 字 样 , 粲 然 若 写 ” . 由 于 乌 泥 泾 和 松 江 一 带 人 民 迅 速 掌 握 了 先 进 的 织 造 技 术 , 一 时 “ 乌 泥 泾 被 不 胫 而 走 , 广 传 于 大 江 南 北 ” . 当 时 的 太 仓 、 上 海 等 县 都 加 以 仿 效 . 棉 纺 织 品 五 光 十 色 , 呈 现 了 空 前 盛 况 . 黄 道 婆 去 世 以 后 , 松 江 府 曾 成 为 全 国 最 大 的 棉 纺 织 中 心 . 松 江 布 有 “ 衣 被 天 下 ” 的 美 称 . 松 江 人 民 感 念 她 的 恩 德 , 在 顺 帝 至 元 二 年 (1336) , 为 她 立 祠 , 岁 时 享 祀 . 后 因 战 乱 , 祠 被 毁 . 至 正 二 十 二 年 (1362) 乡 人 张 守 中 重 建 并 请 王 逢 作 诗 纪 念 .  明 熹 宗 天 启 六 年 (1626) 张 之 象 塑 其 像 于 宁 国 寺 . 清 嘉 庆 年 间 , 上 海 城 内 渡 鹤 楼 西 北 小 巷 , 立 有 小 庙 . 黄 道 婆 墓 在 上 海 县 华 泾 镇 北 面 的 东 湾 村 , 于 1957 年 重 新 修 建 并 立 有 石 碑 . 上 海 的 南 市 区 曾 有 先 棉 祠 , 建 黄 道 婆 禅 院 . 上 海 豫 院 内 , 有 清 咸 丰 时 作 为 布 业 公 所 的 跋 织 亭 , 供 奉 黄 道 婆 为 始 祖 . 在 黄 道 婆 的 故 乡 乌 泥 泾 , 至 今 还 传 颂 着 : “ 黄 道 婆 , 黄 道 婆 , 教 我 纱 , 教 我 布 , 二 只 筒 子 二 匹 布 ” 的 歌 谣 .
【简介】
黄道婆 又称黄婆,生于南宋末年淳佑年间,约1245年,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徐汇区东湾村)人.黄道婆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在生活的重压下,十二三岁就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白天她下地干活,晚上她纺织布到深夜,还要遭受公婆、丈夫的非人虐待.沉重的苦难摧残着她,也磨炼了她,有一次,黄道婆被公婆、丈夫一顿毒打后,又被关在柴房不准吃饭,也不准睡觉.她再也忍受不住这种非人的折磨,决心逃出去另寻生路.半夜,她在房顶上掏洞逃了出来,躲在一条停泊在黄浦江边的海船上.后来就随船到了海南岛的崖州,即现在的海南崖县.在封建社会,一个从未出过远门的年轻妇女只身流落异乡,人生地疏,无依无靠,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但是淳朴热情的黎族同胞十分同情黄道婆的不幸遭遇,接受了她,让她有了安身之所,并且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还把他们的纺织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当时黎族人民生产的黎单、黎饰、鞍塔闻名内外,棉纺织技术比较先进,黄道婆聪明勤奋,虚心向黎族同胞学习纺织技术,并且融合黎汉两族人民的纺织技术的长处,逐浙成为一个出色的纺织能手,在当地大受欢迎,和黎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黎族地区生活了将近三十年.但是,黄道婆始终怀念自己的故乡.在元朝元贞年间,约1295年,她从崖州返回故乡,回到了乌泥泾.黄道婆重返故乡时,植棉业已经在长江流域大大普及,但纺织技术仍然很落后.她回来后,就致力于改革家乡落后的棉纺织生产工具,她根据自己几十年丰富的纺织经验,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精湛的织造技术传授给故乡人民.一边教家乡妇女学会黎族的棉纺织技术,一边又着手改革出一套赶、弹、纺、织的工具:去籽搅车,弹棉椎弓,三锭脚踏纺纱车…….虽然她回乡几年后就离开了人世,但她的辛勤劳动对推动当地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在纺纱工艺上黄道婆更创造了新式纺车.当时淞江一带用报答都是旧式单锭手摇纺车,功效很低,要三四个人纺纱才能供上一架织布机的需要.黄道婆就跟木工师博一起,经过反复试验,把用于纺麻的脚踏纺车改成三锭棉纺车,使纺纱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两三倍,而且操作也很省力.因此这种新式纺车很容易被大家接受,在淞江一带很快地推广开来.黄道婆除了在改革棉纺工具方面做出重要贡献以外,她还把从黎族人民那里学来的织造技术,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成一套比较先进的“错纱、配色、综线、絜花”等织造技术、热心向人们传授.因此,当时乌泥泾出产的被、褥、带、帨等棉织物,上有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等各种美丽的图案,鲜艳如画.一时"乌泥泾被"不胫而走,附近上海、太仓等地竞相仿效.这些纺织品远销各地,很受欢迎,很快淞江一带就成为全国的棉织业中心,历几百年久而不衰.16世纪初,当地农民织出的布,一天就有上万匹.18世纪乃至19世纪,淞江布更远销欧美,获得了很高声誉.当时称淞江布匹“衣被天下”,这伟大的成就其中当然凝聚了黄道婆的大量心血.
【评价】
封建正史对科学技术有着一种无知的轻蔑,再加上对下层劳动人民的顽固偏见,所以对黄道婆这样一位伟大的纺织革新家及其杰出贡献,正史没有只言片语的记载,这是我国历史学的普遍性的遗憾.但人民是公正的,“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两匹布.”这是上海一带劳动人民世代相传的一首歌谣.这首歌谣歌颂的就是表达了人们对黄道婆为我国棉纺织技术作出卓越贡献的感激.黄道婆对棉纺织技术的巨大贡献,赢得了当地劳动人民深情的热爱和永久的纪念.黄道婆死后,大家举行了隆重的公葬,并且在乌泥泾镇替她修建祠堂,叫先棉祠.以后其他许多地方也先后为她修建祠堂,(上海县港口镇建有黄母祠)表达了广大劳动人民对这位棉纺织业的先驱者的感激和怀念.解放后,上海人民为纪念这位杰出的劳动妇女,在1957年4月,重新修整了黄道婆的墓,并且树立了新的墓碑,在碑上铭刻着她的光辉业绩.黄道婆是我国古代劳动妇女勤奋、聪明、慈爱、无私的杰出典型,她的名字和功绩将永远留在广大人民的记忆中.
陆荣廷(1859-1928) 广西武鸣县人,小名亚来,壮族,旧桂系集团首领.青少年时因家庭贫困流落他乡行乞.中法战争期间投军执法.中法战争后流落边境,成为著名的游勇首领.后投靠清军,改名荣廷.先后任帮带、管带、统领、总兵等职.1907年镇压孙中山、黄兴领导的镇南关(今友谊关)起义,后升任广西提督.1911年11月广西宣布独立后任广西副都督、都督. 1913年镇压柳州起义,杀害同盟会广西领导人刘占香等,受袁世凯晋封为耀武上将军.1916年因与袁世凯矛盾遂致电全国护国讨袁,把袁世凯派往进攻云南而路过广西的龙觐光部缴械,乘机攻占广东.1917年投靠总统黎元洪,被任命为两广巡阅使,操纵两广军政大权.同年夏,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孙中山为大元帅,陆荣廷与唐继尧为元帅.陆荣廷与政学系相勾结,将军政府改组为总裁会议制,推举孙中山、陆荣廷为总裁,岑春煊为主席总裁,企图排挤孙中山,窃取实权.1920年被粤军击败,遂投靠北洋军阀.1921年6月粤桂战争爆发,桂军大败,陆荣廷被迫流亡上海.1922年陈炯明反叛孙中山,陆荣廷又重归广西,驻守桂林,就任广西边防督办.1924年9月被李宗仁等逐出广西,1928年11月客死上海.终年69岁.
白崇禧(1893-1966) 广西临桂县人,回族,字健生.国民党新挂系军阀主要将领.1916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后参加陆荣廷军队,任连长.1924年编入黄绍闳部,任营长.后投靠李宗仁,参与粤桂军阀混战,1925年联合李宗仁等统一广西,遂成为佳系军阀主要头目之一.19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任北伐军总司令部副参谋长,兼东路军前敌总指挥,转战湘、赣等省,屡立战功.1927年追随蒋介石叛变革命,血腥镇压革命运动,屠杀共产党员.1929年联合李济深、黄旭初等反蒋,爆发了蒋桂战争.桂系失利后,白崇禧与李宗仁、黄旭初等长期据守广西,组织“护党救国军”继续反蒋.抗日战争后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兼军训部长.解放战争期间任国民党政府国防部长、华中军政长官等职.1950年随国民党残部败退台湾.1966年在台北病故,终年73岁.
韦拔群(1894-1932) 原名韦秉乾,字拔群.广西东兰人,壮族,农民运动领袖.1916年1月,率百余人赴贵阳,参加护国军讨代世凯,任连副、参谋.1920年11月在广州任广西同志会政治组副组长.1921年9月回到东兰,成立农民自卫军,率东兰、凤山等农军三次攻打东兰县城.1925年进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创办的第三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同年回东兰领导农民运动,成立“东兰农民运动讲习所”,传播马列主义,培养农民运动骨干.1926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8月领导东风凌百(指东兰、凤山、凌云、百色)四县农民暴动.1929年任广西省农会办事处副主任、中共东兰县委委员、县革委主任等职,12月参与领导百色起义.历任中共红七军前委委员、第三纵队纵队长、右江特委常委、独立3师师长、第一届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委.1930年10月红七军主力奉命开往江西,韦拔群留守东兰,进行艰苦卓绝的农村游击战争,领导右江苏区第一、二、三次反“围剿”作战.1932年10月19日被叛徒杀害于东兰,年仅38岁.
陈洪涛(1904-1932) 原名陈素华.广西东兰人,壮族,广西农民运动领袖之一.1923年加入东兰公民会,1924年参加韦拔群领导的农民革命运动.1925年10月,进梧州宣传员养成所学习,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被选为广西省农民协会委员.1929年12月月参加百色起义,任中共右江特委委员、右江工农民主政府肃反委员、军事委员、右江特委书记、主席等职.1930年红七军主力开往江西,奉命与韦拔群留下坚持斗争,任红二十一师政治委员.1932年12月9日,因叛徒出卖被俘,22日牺牲于百色,年仅28岁.
莫树杰(1897-1985) 广西南丹县人,壮族.1915年桂林陆军小学毕业后走上军旅生涯.曾先后任广西陆军讲武堂排长、旧桂系自治军第11支队副司令、国民革命军第7军7旅营长、第19军上校团长、新编1师1旅副旅长、第57师171旅少将旅长、国民革命军第19师中将师长、第45师中将师长、第175师师长兼钦廉守备司令、第84军中将军长、南丹民团指挥部指挥官兼警备司令部司令、柳州警备司令部司令、广西第二行政区专员兼司令、广西省保安司令部副司令、桂林绥靖公署副主任、桂西军政区司令官等职.1950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广西革命形势的强大压力之下率部起义.解放后曾当选广西区政协第一、二、三、四届委员、常务委员,第四届区政协副主席.
卢绍武(1906-1978) 原名卢焕光.广西武鸣县人,壮族.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参加百色起义,先后任红三军团团参谋长、红75师参谋长.1930年随红七军北上,参加中央苏区第三、四、五次反“围剿”和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战时期,历任八路军115师旅参谋长、冀鲁豫军区参谋长、八路军南下第三支队副司令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一纵参谋长和四野38军副军长.建国后,历任武鸣地委书记、专署专员.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广西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司令员,广西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副主席、区政协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78年在南宁病逝.
谢鹤筹(1908-1988) 广西扶绥县人,壮族.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龙州起义.1937年起到广东、香港一带从事革命工作,历任香港区委书记,惠阳县委副书记、书记,增城县委书记,中共江北地委组织部长,珠江三角洲地委书记等职.建国后任玉林地委书记、第二书记,玉林军分区政委,梧州市委第一书记,广西省委委员、省政府委员,桂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兼政府副主席,广西省民委副主任,国家民委政法司司长,国家民委副主任等职.系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法制委员会委员,国家体委委员.1988年在北京病故.
编辑:郭元彭 责任编辑:王耀辉
成吉思汗 爱新觉罗 努尔哈赤 他俩都是世界上最认可的少数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