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民族政策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6 07:02:29
清代的民族政策

清代的民族政策
清代的民族政策

清代的民族政策
满人在入关前就和蒙古结盟,他们相互通婚,政治军事上相互支持,后建立蒙古八旗,实现满蒙一体.定鼎中原后,清政府注意加强对藏疆的统治.改革西藏的政教体制,创立金瓶掣签制度,确立中央政府对达赖和班禅活佛的册封权.设立驻藏大臣,加强中央和西藏的联系.新疆对整个清代是比较头痛的地方,直到清末左宗棠才算是基本平定新疆.这可算是清代的一大历史功绩. 对广西云南等南方边疆少数民族比较多的地方实行改土入流的政策.削弱土司权力,设立官府进行管理. 为了处理好与汉人的关系才能实现长治久安.清政府提出“满汉一家”的口号. 为了收买汉人的心,特别是读书人的心,清朝采纳了洪承畴等汉人官僚的建议,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加强满汉联系.给崇祯发丧,保留汉人的文化传统,开科取士,确立孔子为文圣人,关羽为武圣人等. 为了保证汉人能积极参与国家的管理,清朝规定:旗人不得参加科举考试,把名额全留给汉人.满清的统治也发展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满汉官员在应酬时创造了“满汉全席”的饮食文化,旗袍则干脆成了国粹.
  清朝的的满族贵族,面对辽阔的疆域和众多的民族,一般是采取歧视防范、怀柔安抚并重的统治策略,其目的是确保本民族在全国的统治地位.同时,清朝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的政策是首先,打破“华夷之防”,确立“满汉一家”的民族指导思想.目的是首先要求各民族承认满洲贵族建立清王朝为正统,实现以人口数量处于明显劣势的满洲统治者能控制内地人口数量处于优势的广大汉族[.其次,坚持“中外一体”,以积极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边境一日不宁,内地之民一日不得休息”,正是基于这样的道理,经过康雍乾时期的努力,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空前的巩固和发展.第三,“恩威并施”.在清朝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由于客观环境不同,在表现形式上亦有侧重,有时恩威并重,有时偏之以恩,有时偏之以威.第四,“因俗而治”.对边疆统治“从俗从宜”,“各安其习”.其主要内容为:(一)设立理藩院,作为统一管理西北边疆事务的中央机构;(二)在西北边疆的伊犁设置军府,在蒙古族聚居的北疆地区实行盟旗制度,在维吾尔族居住区继续实行伯克制和札萨克制;(三)利用宗教,从治国需要出发决定如何对待各种宗教,对其统治有利的大力加以扶植;对政权不至于造成威胁的采取不干涉其信仰的相对宽容的政策;对于巩固统治或保持疆土不利的宗教或教派,则予以取缔,严厉打击;(四)尊重少数民族衣冠制度.清王朝在中央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对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联姻等政策笼络安抚.清朝时蒙古人分为三部,漠西准噶尔部曾一度叛乱,被清廷所平定.三部与清政府有臣属关系,满人视蒙古族为同盟,多与之联姻,许多蒙古贵族跻身统治集团行列.清将内外蒙古编为盟旗制,由蒙古贵族任旗主──札萨克,管理旗务,并按满族贵族的爵秩,分别授以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爵位. 清朝继承了元明对西藏的管辖权,并对西藏的政务进行了改革,为加强管理,在西藏设立噶厦作为地方政府,派出驻藏大臣,地位与达赖、班禅相等,督办西藏事务,并依金奔巴掣签制,监督达赖、班禅及大寺院活佛的转世,主持其坐床典礼,以避免受蒙藏贵族的操纵.驻藏大臣代表中央行使地方主权,稳定了西藏政局,防止了外来势力的入侵. 回族政策因清朝初期主要精力在于武力征服中原,扫除各路反抗力量,对回族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关注.康熙中叶,中原底定,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生产、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以巩固统治,其民族政策也服务于这个中心.在对待回族以及伊斯兰教的态度上康熙帝是比较温和,因为回族的活动没有对其政权构成任何威胁,对回族及其伊斯兰教“偏之以恩”,乘机笼络回族,以巩固其统治基础.